新华网天津9月20日电(记者毛振华、梁姊)北京、天津与香港61家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多年联合开展的全国性研究显示,由于他汀类药物使用研究不断深入等原因,2019年至2024年间,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比例近年来显著上升,有助于减轻患者手术治疗造成的负担与后遗症困扰。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最新一期《柳叶刀》旗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医学杂志上。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常见的颅内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认知障碍等症状。该病症通常由轻微头部外伤、脑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过去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开颅血肿清除、颅骨钻孔引流等。
这项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江荣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张建宁牵头,组织内地与香港协作在多个医疗中心开展,覆盖2422例患者。研究系统分析了2019年至2024年我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实践的变化。数据显示,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比例从2019年的14.7%上升至2024年的53.4%;手术治疗比例显著下降。
在药物使用方面,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反映出临床实践对保守路径的重视。研究在调整患者特征和临床实践差异后发现,与未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相比,使用后的患者在6个月功能恢复方面显示更好结果,而且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而血肿复发或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未见明显增加。
该研究指出,随着研究深入,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已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带来了多重获益。此经验值得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深入研究,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该研究合作者之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教授潘伟生认为,他汀类药物最初用于降血脂,后发现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炎症调控方面的作用。这项研究理念源于国内天津等地的临床探索,目前正逐步推广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