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
系统推进数字智能赋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能够驾驭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具备伦理素养与全球视野的卓越工程人才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推进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未来能源与储能技术、半导体石墨烯、新型显示材料等“大健康”“大能源”“大信息”重点领域学科建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邵香云 张建新 栗雅婷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在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秉承“兴学强国”使命、“实事求是”校训、“严谨治学”校风、“爱国奉献”传统和“矢志创新”追求,始终将国之需、民之盼熔铸于育人血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迄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多万名高层次人才。
今年是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面对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与科技革命交汇的时代命题,《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解码这所百卅学府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突围之路。
面向未来 培养未来
《瞭望》:您提出“从未来到未来”的育人理念,如何理解其内涵?
杨贤金:高校作为科技人才集聚地、拔尖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地,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产业技术变化超前于学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已成为常态。传统的院系设置、管理模式、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痛点问题,学校提出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理念,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精准把握未来对学科专业的新需求,提高人才供给适配性,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从未来到未来”,前一个“未来”是我们立足当下对未来社会需求的洞察,并据此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后一个“未来”是学生凭借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在未来社会中引领行业发展,创造新的价值。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被视为核心要素。如今,借助互联网及各类智能工具,学生可便捷获取海量知识。因此,能力培养应置于首要地位,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更应成为当下教育关注的核心。这要求我们以前瞻性思维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及学习方式均需随之变革。
《瞭望》:天大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卓越工程人才?
杨贤金: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类型、知识结构与能力图谱均呈现深刻变革,亟须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主动求变。作为以工科为特色的高校,天津大学紧密追踪时代发展趋势,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系统推进数字智能赋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能够驾驭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具备伦理素养与全球视野的卓越工程人才。
聚力培养卓越AI人才。面向数智时代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超前布局数智领域学科专业,加强人工智能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特色软件学院等国家级育人平台建设,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在人才选拔、培养过程、培养出口等方面实施超常规机制,构建“需求导向-任务驱动-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有组织地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和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关键领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范本。如人工智能学院聚焦具身智能、群体智能、社会智能等特色学科,基于“智能”强基计划的优秀生源,探索产教融合、本博一体的“未来科学家”培养机制。
数智赋能工程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推动传统工科数智化升级,促进“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分批次重点建设集成电路智能芯片与微系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柔性电子、合成生物学、地球系统工程、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培养方向,与行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联合共建,结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人工智能+X”的课程体系与交叉项目研究,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行业+AI”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通过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升级智慧教室等举措,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系统性变革,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优化资源投入保障机制,构建更加开放、协同、智能的教育环境与育人生态,支撑卓越工程人才的数字化能力培养。尤其是着力推动AI赋能高水平产教融合,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先行先试区,以《提示工程与提示问题》课程推广为基础,系统指导学生掌握大模型实际应用技能,探索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模式复制,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助力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生态体系。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东门(2025 年 8 月摄) 黄维旻摄
新工科领航学科建设
《瞭望》: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天大如何优化学科体系布局?
杨贤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双策源地,必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的学科体系。天津大学以“兴学强国”使命为牵引,形成支撑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世界一流学科体系。
锚定战略需求,构建动态响应学科布局机制。学校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推进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未来能源与储能技术、半导体石墨烯、新型显示材料等“大健康”“大能源”“大信息”重点领域学科建设。
在区域需求层面,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战略,组建跨学科创新联合体,推动学科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与服务。目前,在合成生物、电子信息、新型能源、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实践。
在学科优势层面,强化优势学科对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优势工程学科的顶尖突破方向培优力度。动力工程聚焦零碳动力与未来能源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瞄准智能制造与精密测量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深耕脑机接口、水利工程拓展海上风光浪流绿色能源综合开发等交叉方向,构建起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学科生态。
深化交叉融合,催生学科创新“化学反应”。学校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加快构建“理工融合、医工结合、文工交叉、工工贯通”的交叉类智能赋能学科生态。在工科领域,推动优势工程学科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机械工程学科联合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构建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研发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正向设计平台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医工交叉领域,以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先进的脑认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手段,全国首创“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引领未来“工程医学”发展的方向。
学校创新学科交叉运行架构,设立学科交叉中心,着力实施学科交叉“1+X+N”建设方案,以“1”个校级学科交叉中心为核心,统筹推进学科交叉策略研究、机制建设、项目管理等,面向学院(含分中心)、交叉学科、交叉团队等“X”类多元对象,构建多元交叉机制,以交叉项目为纽带,培育“N”项学科交叉新兴方向和重大标志性成果。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学校强化对标志性成果贡献的关联支撑分析与及早组织推动,靶向支持学科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贡献。对基础学科推行长周期评价,实施“一人一策”长效培育专属模式与长周期容错机制,支持学者持续开展原创性颠覆式创新突破。对应用学科强化成果转化指标,将技术转移收益纳入考核。
《瞭望》:新工科教育改革“天大方案”持续迭代,下一步有何规划?
杨贤金:天津大学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始终以突破传统工程教育范式为目标,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2019年4月发布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建设了新工科引导性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2020年6月,在引导性平台实践基础上发布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2.0,提出构建完备的新工科教育平台体系、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教学设计、建立健全新工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系统环境等四方面12条关键任务;今年,学校启动“新工科教育迭代跃升行动”,探索数智时代的工程教育改革路径。
实施“新工科战略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学校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未来两年,将面向脑机接口、低碳化工、具身智能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依托未来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特色学院打造人才培养特区,通过弹性学制、本研贯通、自主制定培养方案等探索超常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纵横交融”的人才培养网络,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发展路径。
推进“新工科提质扩面工程”,实现全覆盖与高质量发展。学校力争将新工科教育改革成果覆盖全体工科学生,具体举措包括:推动所有工科专业构建以项目为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育100个左右由高水平人才和高级工程师领衔的高阶项目,建设优质项目式课程库与项目库;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10个学科专业类创新工场,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场景下的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打造智慧工程教育新模式,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学校以AI技术辅助构建学生“知识—能力—价值”三维图谱,促进智能时代成规模、个性化的工程教育模式变革。例如在传统工程学科中融入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模块;构建智慧教育资源中枢,持续推动教育专用大模型和学科垂直领域大模型建设应用与推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工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新格局。即将主办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打造新工科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同时,学校布局建设“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心”,联合开展学生实践、企业实习、国际赛事等活动,筹建“国际化新工科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全球工科教师提供专业交流平台,助力全球工程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瞭望》:科研创新是天津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杨贤金:学校以着力推进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组织、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重大成果培育为抓手,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提升科技创新质量。
实施科研平台跃升计划。建优建强国家级重大平台,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通过两重等支持谋划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成为行业领域内的科研标杆。依托国家级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实施重大任务担纲机制,主导国家专项,承担重大项目,依托行业、产业实现重大成果转化。在本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我校实验室数量由4个增至11个。
实施重大项目牵引计划。对标国家改革形势和重大需求,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组织谋划。强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题项目部署组织,凝练前瞻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合成生物、储能电网、未来显示、低碳能源、原子制造等优势领域形成若干科研增长点和制高点。布局人工智能、高端科研仪器、量子科技、关键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低空经济、绿色生物制造、新质能源融合、脑科学与类脑等新方向,谋划重大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6项。
实施合作企业拓展计划。营造“服务国家、服务产业”氛围,打造学科行业产业背景。双向部署“科技特派员”,设立产研专项基金,通过“极应用”项目跨学科“揭榜挂帅”产业需求,引入战略投资,放大熟化共性科技成果,形成校企合作产研融合新打法。梳理形成“60家重点对接+140家协同对接”企业清单,形成校、院、团队三级联动,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合作方案。
实施科研成果攀登计划。筛选分类形成天津大学高质量成果清单目录,“一成果一策”开展“清单式”培育。打造成果策源区,开展校内科技成果价值、成熟度分类,通过专利导航、布局等方式,形成专利群,打造多项有效保护的高价值成果。建设中试孵化区,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组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与企业联合设立产业基金,打造数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孵化平台。拓展产业加速区,与企业深度融合,深入应用场景,用好产业资源,推动中试孵化后的成果加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