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滑雪场变身“老少咸宜”的田间“迪士尼”,运河畔古镇靠沉浸式“夜经济”单日引客破万,通过“上新”“跨界”的破圈逻辑,天津正解锁乡村旅游新赛道。据市农业农村委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我市乡村旅游共接待755.42万人次,收入同比增长62.05%,印证着“乡村不必远方,新鲜就在身旁”的消费新趋势。
今年5月,蓟州区穿芳峪镇的潮玩谷景区彻底火了,凭借“户外探险+亲子互动”的双重标签,成功“拿捏”京津冀家庭的短途游“小心思”。
“妈妈快看!小羊在吃我手里的胡萝卜!”6岁的糖糖在宠物牧场兴奋得手舞足蹈。不远处的热气球缓缓升空,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连拍:“发朋友圈九宫格都不够用,草坪、花海、太空舱,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潮玩谷景区副总经理曹海跃边指着地图边向记者揭秘“流量密码”:“我们利用107万平方米山野空间玩起‘极限混搭’,既有丛林越野、高山漂流,也有百亩花海、烧烤露营。”
最出圈的当数“星际太空舱”住宿区,纯白舱体散落在草原上,宛如玉盘散落。“晚上躺平看银河,早上被鸟叫醒,年轻人要的诗和远方我们全包了!”曹海跃笑着透露。
可谁能想到,如今火爆全网的潮玩谷,前身竟是废弃的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蓟州区穿芳峪镇靠市场化运作盘活“沉睡资产”,通过打造潮玩互动、运动赛事、生态体验和文化艺术村四大板块,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项目已带动周边15家民宿和农家院升级,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
千年漕运“活”了,夜经济“燃”了。这场乡村振兴的“化学反应”不止发生在山野。今年“五一”假期,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的全国首个运河文化主题沉浸式文旅综合体——运河不夜城,一开街便迅速“出圈”。踏入这片仿古街区,青砖黛瓦的建筑错落有致,大运河主题的灯笼随风摇曳,仿佛将人带回千帆竞渡、商贾云集的往昔繁华。
北京游客张先生带着全家“沉浸式穿越”,5岁的儿子追着角色演员跑,妻子则疯狂拍照:“这里移步易景,唐宋的斗拱、元明的牌坊、清代的漕船全‘活’起来了!”最让全家“上头”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味觉狂欢”,从杭州小笼包到天津十八街麻花,6省18市的68个美食摊位组成“舌尖上的漕运”。
“我们以大运河文化为魂,深度挖掘运河沿线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仅开街首周游客就超8万人次,很多都是从北京、河北、山东等周边地区慕名前来。”运河不夜城宣发经理李莹告诉记者:“为了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我们精心打造了22处舞台,每天不间断提供100余场演出,涵盖传统戏曲、非遗展示、情景喜剧、地方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武清区河西务镇党委书记曹式泉介绍:“我们推动形成‘从田间、工厂到游客’的产品供应链和需求链,促进景区产品及原材料本地化种植、加工,争取年内实现百种产品与企业、农业合作社进行实质性互动。”
“上新”不间断,“跨界”成常态。眼下,乡村旅游项目不断焕新升级,通过“乡村旅游+体育”“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康养”等跨界融合塑造出乡村旅游新面貌。
“今年,我们将持续围绕‘农’做文章,深入挖掘乡俗、乡景、乡味、乡宿内涵,推出农民丰收节、和美乡村健康跑、天津小站稻开镰节等主题特色活动,打造‘观古镇风光’‘花间特色民宿’等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全市乡村旅游业态升级。”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李杨)